金融行业标准网
文库搜索
切换导航
文件分类
频道
仅15元无限下载
联系我们
问题反馈
文件分类
仅15元无限下载
联系我们
问题反馈
批量下载
ICS 65.020 B16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5/T 1220—2011 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athogenicity test of Phytophthora sojae 2011 - 12 - 31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- 03 - 15 实施 发 布 DB35/T 1220—2011 目 次 前言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II 1 范围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2 术语与定义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3 致病性测定方法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3.1 3.2 3.3 3.4 3.5 3.6 3.7 3.8 育苗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接种体制备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接种时间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接种方法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接种后管理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调查部位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调查时间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病情调查与记载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1 2 2 2 2 2 2 4 病情指数计算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2 5 测定材料的灭活处理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2 附录 A(规范性附录) 胡萝卜培养基制备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 附录 B(规范性附录) 大豆疫病病情分级标准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 I DB35/T 1220—2011 前 言 为规范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技术,确保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结果的准确性,有效地应用于大豆 疫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和育种工作,特制定本规范。 本标准按 GB/T 1.1-2009 《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:标准的结构和编写》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。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。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。 本标准起草单位: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兰成忠、陈庆河、翁启勇、李本金、赵健、邱荣洲。 II DB35/T 1220—2011 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过程的致病性测定、结果计算、测定材料灭活处理的方法。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疫霉菌致病性的测定。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。 2.1 人工接种 Artifical inoculation 用人工培养的病原物,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,接种大豆植株诱发病害,根据大豆植株的发病程度判 断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。 2.2 接种体 Inoculant 用于人工接种致病性鉴定用的大豆疫霉菌(Phytophthora sojae)卵孢子悬浮液。 2.3 下胚轴伤口接种 Hypocotyls inoculation technique 供试品种生长至2叶~3叶真叶时,用带7号针头的接种用注射器(2 mL),以针尖在大豆苗子叶下茎 0.5 cm处向下划1 cm长的伤口,将接种体0.5 mL喷于伤口处。 2.4 对照品种 Contrast cultivar 在致病性测定时选定的感病品种Williams和当地主栽品种。 3 致病性测定方法 3.1 育苗 用于致病性测定的供试大豆品种(品系)和对照品种分别播于以新蛭石为基质的大小适宜的容器中, 株距(1~2)×(1~2)cm,育苗期温度控制在20℃~30℃。每处理应不少于15株,设置3个重复。 3.2 接种体制备 1 DB35/T 1220—2011 将供试菌株的菌丝块移至胡萝卜培养基(参见附录A)上,25℃~28℃恒温下黑暗培养8 d~10 d, 刮取培养基表面的培养物,用组织捣碎机配以适量无菌水将培养物捣碎成匀浆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 养物匀浆中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数量,用血球计数板将孢子悬浮液的终浓度调配至每毫升约含2×104 个 孢子。接种体应在使用当天制备。 3.3 接种时间 测定的大豆苗长至2叶~ 3叶真叶期。 3.4 接种方法 采用下胚轴接种方法。 3.5 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的大豆苗在20℃~25℃、相对湿度90%以上保湿48 h,转入20℃~30℃的温室培养,保持土 壤含水量70%~80%。 3.6 调查部位 大豆苗下胚轴。 3.7 调查时间 接种4d后,当感病对照品种的株发病率75%以上、发病程度达到7级(参见附录B)以上方可进行病 情调查。每隔1d调查一次病情,至少连续调查5次。 3.8 病情调查与记载 按调查标准(参见附录B)逐株调查,记载病级。 4 病情指数计算 将供试大豆品种的病情指数按计算公式(1)计算。 病情指数 = 5 ∑ 病 级 株数 × 相应病级代表值 调查总株数 × 最高病 级 代表值 ×100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) 测定材料的灭活处理 5.1 剩余接种体带回实验室经灭菌处理。 5.2 将致病性测定后的大豆病株集中焚烧处理。 5.3 用于栽培大豆苗的基质带回实验室进行 160℃干热灭菌处理。 5.4 用于栽培大豆苗的盆钵带回实验室,80℃水浴处理 2h 以上。 2 DB35/T 1220—2011 AA 附 录 A (规范性附录) 胡萝卜培养基制备 称取200g新鲜胡萝卜,切成小片后置于组织打碎机腔中,加入去离子水500mL,启动组织打碎机捣 碎约40s,倾出组织捣碎液,用4层纱布过滤,滤过液置于1000mL量杯中,补足去离子水到1000mL,倾 入可加热的容器中,加入琼脂16g,加热至琼脂完全融化,立即分装于带棉花或硅胶塞的三角瓶中,在 121℃下蒸汽灭菌20min后,冷却,取出,备用。 3 DB35/T 1220—2011 BB 附 录 B (规范性附录) 大豆疫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:接种部位无变化或稍变褐; 1级:接种部位产生病斑,病斑面积占茎部面积的1/4以下; 3级:接种部位病斑面积占茎部总面积的1/4~1/2; 5级:接种部位病斑占茎部面积的1/2以上; 7级:接种部位病斑连片,已形成绕茎现象,但植株并没萎蔫或枯死; 9级:植株萎蔫或枯死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35/T 1220-2011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 DB35/T 1220—2011 * 2012 年 2 月第一版 2012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
DB35-T 1220-2011 大豆疫霉菌致病性测定 福建省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12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0 收藏
3.0分
赞助2.5元下载(无需注册)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2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赞助2.5元下载
本文档由 SC 于
2022-10-26 13:50:56
上传分享
举报
下载
原文档
(596.1 KB)
分享
友情链接
T-JSQX 0011—2022 江苏省纯电动重型卡车换电电池包系统技术规范.pdf
GB-T 31495.1-2015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第1部分:概念和模型.pdf
T-CESA 1036—2019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模型及系统的质量要素和测试方法.pdf
YD-T 4177.3-2022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(APP)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 第3部分:图片信息.pdf
GB-T 33018.2-2016 炭素企业节能技术规范 第2部分:焙烧窑炉.pdf
GB-T 13916-2013 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.pdf
GB-T 21064-2007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.pdf
专利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SiP芯片封装分层寿命预测方法.PDF
GM-T 0080-2020 SM9密码算法使用规范.pdf
GM-T 0049-2016 密码键盘检测规范.pdf
GA-T 460.3-2020 居民身份证卡体材料及打印薄膜技术规范 第3部分:制卡用保护层PETG薄膜.pdf
GB-T 20001.10-2014 标准编写规则 第10部分:产品标准.pdf
GB-T 25056-2018 信息安全技术 证书认证系统密码及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.pdf
DB14-T 2374-2021 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编制规范 山西省.pdf
T-GDYLSH 2.1—2022 旅居养老服务 第1部分:总则.pdf
GB-T 32102-2015 有机过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碘量法.pdf
DB46-T 257-2013 白木香通体结香树木剖香技术规程 海南省.pdf
GB-T 7260.503-2020 不间断电源系统 UPS 第5–3部分:直流输出UPS 性能和试验要求.pdf
T-CADERM 6006—2023 动态监护与自动生命支持一体机.pdf
T-CFA 03110315—2020 铸件热处理单元数字化技术要求.pdf
1
/
3
12
评价文档
赞助2.5元 点击下载(596.1 KB)
回到顶部
×
微信扫码支付
2.5
元 自动下载
官方客服微信:siduwenku
支付 完成后 如未跳转 点击这里 下载
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,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,敬请联系我们
微信(点击查看客服)
,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。